發布時間:2025-10-14 瀏覽:次
從柳市鎮組裝熱繼電器的小作坊,到護航中國航天、點亮萬家燈火的跨國企業集團,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的41年創業史,正是中國低壓電器行業從“野蠻生長”到“智造領先”的縮影。 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企業家,他曾做出三次關鍵抉擇:創業初期死守質量生命線,合資階段敢闖“以市場換技術”的深水區,產業升級時期錨定智能化與綠色化新航向 。如今,已是中國企業500強常客的德力西,在胡成中看來,“四千精神”與“義利并舉”的浙商智慧成就了當今的企業,也為中國工業現代化注入民營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講抉擇:真正的國際化不是替代,而是共生 企業要有互利共贏的思維,不能一味地追求把產品賣出去、把錢帶回來。德力西與施耐德共贏的合作,既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時代中的生動注腳,也是制造業全球化融合的真實寫照。 中國工業報:作為中國低壓電器行業第一批創業者,1984年,您創辦樂清縣求精開關廠時,為何選擇這個當時技術門檻較高的領域?創業初期最艱難的決定是什么? 胡成中:1984年,我在家鄉浙江樂清柳市鎮創辦了求精開關廠。當時,我認定只要堅持真材實料、不搞假冒偽劣,就不愁沒有市場。但真正做起來才發現,技術門檻遠比想象中高,單憑我們企業幾人的力量遠遠不夠。 于是,我們從國營大廠請來了幾位退休老工程師。正是他們的加入,讓求精開關廠逐漸走上正軌。但技術團隊到位后,硬件設備又成為最大的瓶頸。我們請來的老專家王中江工程師鄭重地告訴我:“電器產品事關安全,馬虎不得,必須建立專業的檢測環境。” 當時,整個溫州地區都沒有一個正規的電器檢測室,而自建一個檢測室需投入約30萬元——我們全部的流動資金也只有幾萬元。 建,還是不建?那是我創業以來最艱難的一次抉擇。最終,我咬牙貸款建起浙南地區首個符合國家標準的低壓電器檢測室。正是這個決定,不僅保障了我們產品的質量,也讓我們成為國內最早獲得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頒發工業品生產許可證的電氣行業民營企業之一。 1990年,國家七部委聯合工作組進駐樂清,開展打擊假冒偽劣專項行動。柳市鎮上千家電器小廠和小作坊被關停,而我們因為始終堅持合規經營、持證生產,不僅未受沖擊,反而被樹為政府扶持的正面典型,由此邁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中國工業報:在德力西的發展過程中,2007年與施耐德的戰略合作被視為重要轉折點。當時為何選擇“以市場換技術”的路徑來發展企業?這次合作給中國電氣工業帶來哪些啟示? 胡成中:施耐德作為行業領軍者,其技術實力與管理體系是我們對標的標桿;而德力西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的根基與品牌影響力,也構成了施耐德難以替代的合作價值。正是這種優勢互補、彼此需要的關系,為雙方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至今,我們與施耐德的合作已走過近20年。曾經許多人擔憂的問題并未發生,相反,德力西借助合作快速提升了智能制造和現代管理水平,實現業績的穩健增長;施耐德也通過本土化合作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市場份額,更充分地享受到中國發展的紅利。 真正的國際化不是替代,而是共生。企業要有互利共贏的思維,不能一味地追求把產品賣出去、把錢帶回來。這段共贏的合作,既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時代中的生動注腳,也是制造業全球化融合的真實寫照。 中國工業報:回顧過往41年,您認為,德力西最重要的一條經營理念和心得是什么?作為從生產低壓電器起家,現已拓展至精密制造等多元領域的綜合性集團,德力西如何把握核心業務與新興業務的發展平衡? 胡成中:正如我在為企業命名時,將“德”字置于首位,“以德為先”始終是德力西最核心的經營理念。這一理念不僅代表道德與責任,更是我們立企之本、發展之基。具體說來,這個“德”字體現在四個維度,貫穿于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 對國家,我們堅守實業報國的初心,始終將企業戰略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我們努力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自主,在重要產業鏈中承擔使命,以實際行動助力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人民福祉的增進。 對客戶與合作伙伴,我們堅持“服務至上、合作共贏”。德力西不斷推動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響應效率與服務可及性,致力于將高品質的中國制造帶給全球用戶。 對員工,我們視之為事業共同體。德力西努力構建公平、開放、共享的發展平臺,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在奮斗中成長,在創造中收獲。我們不僅提供物質回報,更注重職業通道建設和能力提升,倡導“共同成就、共同分享”的企業文化,讓員工與企業真正成為命運共同體。 對社會,我們主動履行企業公民責任。在公益領域,德力西持續參與扶貧、賑災、助學、生態保護等事業,并帶動產業鏈伙伴攜手回報社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們全面推進綠色制造和低碳轉型,多個基地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致力于在經濟、環境、社會三者之間實現平衡發展。 在產業布局上,電氣產業始終是德力西永恒的主業。精密制造等新興板塊,并非盲目擴張,而是與電氣主業形成戰略協同、技術互補的“艦隊模式”:以電氣“航母”為核心,以其它板塊為“護衛艦”“驅逐艦”,組成一支既有戰斗力又有延展性的產業艦隊,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行穩致遠。 談創新:真正的創新不是追逐熱點的喧嘩 在技術創新路徑上,德力西始終堅持戰略定力,不追逐風口、不盲目跨界。德力西聚焦電氣主業,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穩步引入新技術。 中國工業報: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建成支持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金融體系”。德力西在低壓電器、智能電網等領域的布局是否受惠于相關政策,又如何響應國家發展新型工業化的要求? 胡成中:我們的戰略方向非常明確,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智能化+綠色化”的雙輪驅動。這一戰略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是制造方式的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目前,我們先進的生產線自動化率已超過97%,并通過“光伏自發電+綠電采購”的組合模式,率先實現了核心制造環節的碳中和。但自動化只是基礎,真正的智能化在于系統級的融合。德力西已構建起覆蓋原料采購、生產制造、庫存管理、物流配送與市場銷售的全鏈路數字化集成系統,實現了數據驅動的實時決策與資源調度。 其次,體現在產品維度上。我們圍繞“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可循環”五大核心指標,從產品設計源頭切入,嚴格定義能耗標準、電氣壽命與環境影響。在材料端,我們優先選用環境友好型替代材料,例如,在金屬件中提高低碳鋼和銅的使用比例,減少不銹鋼、鋁和銀帶來的高碳足跡;橡膠件則逐步推廣硅橡膠替代丁腈橡膠。截至目前,德力西電氣產品的綠色材料應用占比已達88.3%,并于今年推出行業首款碳中和產品——單相/三相費控智能電能表,該產品采用再生塑料與動態功耗優化技術,并實現100%綠電生產。我們制定了清晰的電氣產業“凈零路線圖”:2030年實現運營層面“零碳就緒”,204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碳中和”,2050年實現全價值鏈“凈零”碳排放。 最后,德力西致力于為千行百業的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提供底層電氣支撐。我們憑借41年深耕電氣領域所積累的技術底蘊與場景理解,為各行業客戶提供定制化、高可靠的成套解決方案,以電氣化推動全產業走向更智能、更綠色的未來。 中國工業報: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德力西在智能產品的研發上有什么主要成果,是否已經推向市場?德力西有沒有布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領域? 胡成中:德力西始終致力于推動電氣產品的智能化升級,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一系列成熟可靠的智能產品,包括智能充電樁、WiFi智能時控開關、智能復合開關、智能無觸點穩壓器等,廣泛應用于多個工業與民用場景。 但我們深知,單一產品無法構成完整解決方案。我們推出了基于新型物聯網云服務架構的數字配電云系統,將現有配電元件通過專用網關與云端連接,極大簡化了網絡架構和系統搭建工作;基于德力西電氣的數字化生產系統,按照產品的“一物一碼”掃碼識別,自動搭建、一鍵上云。 在技術創新路徑上,德力西始終堅持戰略定力,不追逐風口、不盲目跨界。我們聚焦電氣主業,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穩步引入新技術。例如,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我們明確自身定位為“應用者”而非盲目跟從者,大家各有專長,不眼紅別人,只專注自身行業發展。 我們相信,真正的創新不是追逐熱點的喧嘩,而是基于產業本質的持續深耕。未來,德力西將繼續以電氣技術為根基,以智能化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在不斷淬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同時,與各方伙伴協同共建更加安全、高效、綠色的電氣新生態。 說傳承:“四千精神” 與 “義利并舉” 的價值 民營企業傳承的不僅是資產和財富,更重要的是企業運營能力和競爭優勢。只有不斷傳承和培養具備全球化競爭力的人才,企業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工業報: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德力西如何平衡市場化競爭與國家戰略需求? 胡成中:我們始終認為,腳踏實地依法經營、聚焦實業、做好主業,為社會提供穩定的就業和稅收,為員工和合作伙伴搭建可信賴的發展平臺,本身就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最好的詮釋。 在這一務實理念的基礎上,我們的發展思路非常清晰:既要立足企業自身實際,也要主動呼應國家戰略導向,選擇那些既服務大局、也利于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領域。事實上,響應國家戰略與參與市場競爭并不沖突——國家提出的引導和要求,始終建立在法治化、市場化的機制之上,旨在營造更健康、更有序的營商環境,而非對民營企業進行強制性干預。正因如此,德力西始終堅持以產業實踐服務國家需要,以市場能力貢獻社會進步,走出一條義利并舉、穩中求進的發展道路。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我們愈加堅信:民營企業的價值不在于聲量,而在于實干;不在于規模,而在于健康;不在于短期利益,而在于可持續的擔當。 中國工業報:德力西穩居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已經23年了,有沒有做繼續大規模、提升排名的想法?德力西的未來之路會怎么走? 胡成中:我常說,無論是中國500強還是世界500強,如果僅以營收規模論英雄,那只能稱之為“500大”,而非真正的“500強”。德力西很榮幸得到權威機構的認可,我們對此心懷感激,但絕不會為了追逐排名而改變既定的戰略方向、打亂自身的發展節奏。 回顧這些年來,多少千億級、萬億級的商業巨頭轟然倒下。依靠高杠桿和盲目并購“吹”起來的規模,如同膨脹的氣球,終有破裂的一天,其所帶來的社會資源浪費和經濟波動,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對德力西而言,立足于我們所處的行業特質與發展階段,成為一個健康、穩健的“百億級”企業,是更符合實際、也更可持續的選擇。 因此,我們堅定選擇這樣一條發展路徑:始終將企業健康度和可持續性置于首位,在保障運營質量的基礎上追求增長,聚焦核心電氣主業,做專、做精、做強,同時穩步培育新興產業板塊,力爭在細分領域打造出新的領軍力量。 中國工業報:目前,許多浙商二代已開始接棒,您在這方面有何見解?面對年輕一代溫商逐漸成為主力軍的現狀,您認為老一輩溫商最應該傳承給他們的商業智慧和經營理念有哪些?如果要給年輕一代的企業家分享一下您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您想說什么? 胡成中:對于民營企業的傳承,我認為不僅僅是人的傳承,更是競爭力的傳承。在德力西,我們一直致力于培養具備全球化視野和競爭力的人才。2018年,我的兒子胡煜鐄已正式接任集團總裁,現在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都由他負責,我則更多地負責把控戰略方向和重大決策。自他擔任集團總裁以來,積極推動并成功實施了多項重大舉措,提升了德力西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我們堅信,只有不斷傳承和培養具備全球化競爭力的人才,企業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老一輩溫商可以傳承給年輕一代的,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艱苦創業的“四千精神”(“四千精神”指的是浙商強烈的創業精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創業創新之路,從來都是艱難坎坷、九死一生的,以“四千精神”為代表的這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氣神,需要永遠弘揚。另一方面是“義利并舉”的價值觀。辦企業必須追求利潤,但利潤不是最終目的,辦好企業是實現個人理想與報效國家、回饋社會的結合。 我理解的企業家精神,主要就是三個字—— 一是“闖”字,要敢為天下先,敢于創新,為人所不敢為、不能為;二是“韌”字,闖的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要百折不撓,強化戰略定力,堅持再堅持;三是“德”字,百行德為先,要真誠、誠信地對待客戶、員工、合作伙伴,愛國守法,講求社會責任。 民營企業傳承的不僅是資產和財富,更重要的是企業運營能力和競爭優勢的傳承。我堅信,只要我們繼續堅持正確的戰略方向和企業文化傳承,德力西必定能夠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采訪手記 堅守與傳承: 以德立企,行穩致遠 在中國低壓電器行業的發展長卷中,德力西集團與其創始人胡成中,是無法繞過的坐標。 采訪胡成中,如同翻閱一部中國民營經濟的活歷史。 從1984年借款自建檢測室的小廠老板,到如今掌舵年營收 超700億元電氣巨頭的企業家,他的創業史,不僅是一個企 業的成長史詩,更濃縮了中國制造業從摸索、混亂到有序、創新的整個進程。 “德”之根基:質量與誠信才是最長久的生意 回顧創業初期最艱難的決定,胡成中提到了“建檢測室”的往事。在流動資金只有幾萬元的條件下,他毅然舉債30萬建設專業檢測室,這在當時被許多人視為“瘋狂”。 但在他看來,這卻是必然之選。“電器產品事關安全,馬虎不得”,一位老工程師的這句話,成了他堅守質量底線的初心。 正是這個看似不計成本的決定,讓德力西在1990年國家七部委打假行動中脫穎而出,從柳市鎮上千家作坊中幸存并崛起,成為政府扶持的典型。胡成中說:“那間檢測室,檢的是產品,更是良心。”這句話,道出了這位改革開放第一代 企業家最樸素的信仰:德之大者,品質為先。 “行”之遠見:與高手同行,才能走出新路 2007年,德力西與法國施耐德的合資,被視為中國企業“以市場換技術”的經典案例,但也伴隨諸多爭議。回顧那段經歷,胡成中語氣平和:“真正的國際化不是替代,而是共生。” 他沒有回避早期的專利糾紛,也沒有夸大合作的一帆風順,而是坦誠地剖析了雙方從“對抗”到“對話”再到“對標”的過程。他說,德力西需要技術和管理體系的重塑,施耐德則需要德力西在中國的渠道和市場認知——“我們彼此需要,但也彼此尊重。” 這場持續近20年的合作,成為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互利中謀共贏,在共生中求進步。 “智”之未來:不追風口,但要迎風起舞 在智能化與綠色化的浪潮下,德力西明確提出“雙輪驅動”戰略。但胡成中強調,德力西絕不盲目追逐熱點。“我們不做機器人,但我們的精密減速機可能會成為機器人的關鍵部件;我們不大談人工智能,但AI視覺檢測早已用 在我們的生產線上。” 他的務實,源于對制造業本質的深刻理解:無論概念如何變遷,產品是關鍵,系統是支撐,可持續發展是根本。他坦言,德力西的戰略非常清晰——電氣主業是“航母”,其他產業是“護衛艦”,絕不偏離主航道。 “傳”之使命:傳承的不是財富,而是精神 作為已完成代際交接的企業家,胡成中對“傳承”二字有著獨到的見解。對于傳承,他更強調“精神”的延續。在兒子胡煜鐄接任總裁后,他既把牢方向又大膽放權,給予充分空間也保持關注。 他從胡煜鐄推動的管理制度化、戰略聚焦、智能化投入等舉措中,看到了企業未來的希望。“企業家精神,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闖、韌、德”,他說:“敢闖、堅持、有德性,什么時候都不過時。” 采訪結束時,記者想起胡成中多次強調的一句話:“規模不等于強大,排名不等于競爭力。”在追逐“世界500強”成為許多企業目標的今天,德力西依然保持著難得的清醒:健康比規模重要,做強比做大重要。 也許,德力西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企業能走多遠,不僅取決于它掌握了多先進的技術、達到了多龐大的規模,更取決于它是否守住了最初的匠心與良知。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