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19 瀏覽:次
今天(9月19日),位于浙江省東南部、連接玉環島與大陸的漩門大壩正式啟動拆除工作,三個多月后,被大壩隔絕近半個世紀的樂清灣與漩門灣將恢復聯通。從筑壩到拆壩的歷史變遷,折射出的既有浙江人民改天換地的偉力,也有國家和浙江發展理念的與時俱進,還有全國人大代表胡成中的一份拳拳之心。
“翻開浙江省地圖,可以看到東南沿海有一個玉環島,和大陸隔著一條狹窄的海峽。但是,今后地圖上的這一處要作一些改動了——玉環縣的人民以辛勤的勞動在海峽中填出了一條寬闊的大壩,已經把玉環島同大陸連接在一起?!?/span>
這是1978年2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則新聞,報道當年玉環人民改造大自然,填海建設漩門大壩,把海島同大陸連接起來的壯舉。
千百年間,一條窄窄的海峽,東邊與漩門灣相接,西邊與樂清灣相接。每當潮水漲落時,漩門灣海峽內退潮的水流速度慢,樂清灣涌入海峽的水流速度快,兩股不同流速的激流在漩門渡口相遇,相互沖擊下形成大大小小的漩渦,素有“龍窩”“險峽”之稱,給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當地民謠唱道:“漩門灣,鬼門關,眼望漩渦淚斑斑?!?/span>
因技術條件所限,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能力建設跨海大橋,浙江于1974年正式下達填海工程項目,采用移山填海的辦法,于1977年建成漩門大壩,使玉環島與大陸連為一體,為玉環此后四十多年間的社會經濟巨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與此同時,漩門大壩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也逐漸顯現。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發現,由于大壩阻隔了從玉環向樂清灣注入的海水,導致樂清灣富營養化程度迅速提高,無機氮的濃度從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間增長了21倍,無機磷的濃度從1981年至2000年的19年間增長了6.7倍。
樂清灣海洋生態環境的惡化,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的高度關注。在樂清市人大的支持與配合下,他深入調研后了解到,樂清灣屬潮流通道型海灣,與外海交換水體原有南北兩個出入口,水體交換周期為7-10天,漩門筑壩使樂清灣變成了只有一個南口進潮、葫蘆型半封閉式的內灣,嚴重減弱了水動力系統,灣內水體交換周期延長為25天。2001年完成的漩門二期工程,再次圍海5.6萬畝,又減少了蓄潮港域40平方公里,使納潮量減少11.8%,導致水流挾沙能力進一步降低。由此導致樂清灣水質由中度富營養化發展到重度富營養化;灣內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樣性指數下降明顯,漁類資源萎縮;灣內沉積加快,外海涂面比堤內土地高出幾十公分甚至一米以上,海洋濕地大面積減少。
上世紀90年代,樂清方面曾建議由樂清出資“撤壩建橋”,但未能與玉環方面達成一致。新世紀以來,隨著浙江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韌勁堅定貫徹“八八戰略”,推進生態省和綠色浙江建設成為全省共識。在浙江省發改委、環境廳以及樂清、玉環等多方努力下,漩門灣“撤壩建橋”開始提上“日程表”。2017年,玉環市投資 8.7億元的漩門灣大橋工程正式啟動,“兩灣復通”顯露曙光。
為加速“撤壩”工作,胡成中于2018年向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提交《關于保護樂清灣海洋生態環境的建議》,呼吁“以環境保護大局為重,盡快炸掉漩門港堵壩工程”。同年8月,環保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100號建議的答復》中明確回復胡成中,“我部將積極支持浙江省開展漩門炸壩建橋、復通海峽以及漩門二期、三期圍墾工程退堤還海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逐步改善樂清灣海域生態環境質量”。
歷經3年多建設,2021年6月28日,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玉環漩門灣大橋及接線工程建成通車。2022年9月15日,玉環市發布通告,“自2022年9月19日起漩門大壩將停止運行,并開展為期3個半月的拆除工作”。
今年冬天,“金色海灣”樂清灣將迎來闊別已久的漩門之水。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