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24 瀏覽:次
2018年10月,在位于上海普陀蘇州河畔的中國德力西大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經濟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副會長周建波率《北大華商評論》調研組對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進行了專訪,訪談問題聚焦經濟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及方法、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等等。
今年3月,胡成中被選登為《北大華商評論》2019年首期雜志封面人物 ,題為《德報人類 力創未來》的專訪文章也同期刊發。據悉,胡成中經濟管理思想還成功入選北大《華商經濟管理思想案例庫》,列為大陸制造業標桿企業個案之一進行研究。
《北大華商評論》2019年首期雜志卷首語:
眾所周知,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制造業做大做強是中國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之根本所在。
在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 2025》的開篇中講到:“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把制造業搞上,創新驅動發展是核心。” 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奠基之作,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秉承勤勞致富的信念,無論身處何方都以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自 19 世紀中葉以來,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滿懷實業興國夢想,探尋工業強國之路。如: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的近代愛國華僑、著名的民族企業家陳啟沅;創辦中國最早私人經營的近代工業企業發昌機器船廠的方舉贊和孫英德;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榮宗敬(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之伯父)等等。
改革開放 40 年來,中國迅速啟動現代工業化進程。經過近 40 年發展,中國已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這其中,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具有敏銳市場洞察力和果敢戰略決斷力的華人企業家,他們抵住誘惑,堅守制造業,構成了當代華人制造業英雄圖譜。對于步入“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發展階段而言,要實現質的飛躍,堅守者群體顯得尤為重要。
《北大華商評論》將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持續關注,并圍繞“華人制造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及企業家”展開一系列調研活動。探尋中國制造業乃至全球華人制造業發展的成功基因,助力“中國智造”。
本期封面故事的主人公是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感受他從一介匠人裁縫到中國低壓電器領軍企業德力西締造者的心路歷程,領略他在企業發展中獨特的經濟管理思想。胡成中的創業發展史,同樣也是浙江商人堅守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堅守史。
一個時代的企業家造就有一個時代的商業氣質,“中國智造”歷史如何書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時代的企業家們。
on